码农的悲哀与社会分工

Page content

今天记录一个比较丧的话题。

前几天一位同学需要找回某个App上的账号,问我手机IMEI是啥?(诶,这题我会) 隔天,家里领导又吐槽科室老板和工作上的问题,但是我确无能为力,除了讲一些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种无力感源自哪里呢?

薄弱的社会资源

码农是基本没有社交的,基本都圈在自己圈子里面。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资源可以和他人交换
医生掌握着医疗资源,教师掌握教育资源,码农有什么?简单定性分析一下:

  • 你有一个医生朋友,你可以问他健康养生问题(生老病死的问题无价);
  • 你有一个律师朋友,你可以问他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少则几千,大则难以计数);
  • 你有一个教师朋友,你可以问他教育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教育);
  • 你有一个银行朋友,你可以问他贷款问题(房贷半个点的利息就是N万);
  • 你有一个商人朋友,你可以请教他生意问题(也许他就是带你发财的贵人);
  • 你有一个公务员朋友,你可以问他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太多了(政策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是一座山);
  • 你有一个码农朋友,你只能问下几千块的手机值不值得买,电脑坏了能不能修。

码农在社会关系网里面,是完全没有什么价值的。而且医生、教师、律师们可以积累他们的这些资源。 码农能积累个啥?你代码写得又快又好,除了对你的雇主有好处之外,对你的朋友有什么用? 社会地位往往是指在周边人眼中的有用位置,码农薪资可观也只能顾自己,不会分给亲朋好友一个子,社会地位依然低。

原因之二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明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却就因为自己属于“程序员”这个群体,而被戴上了一大堆思维定势刻板印象的帽子。 比如什么格子衬衫双肩包,钱多话少死的早,晚睡晚起加班多,没事就和产品吵。 无数人在看待“程序员”这个群体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标签化的特征,以为所有群体中的人都可以如此概括。 他们觉得所有程序员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穿着打扮,职业发展,工作性质,能力要求都是一样的。 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特质都完完全全的不同。

可外面的人可不在乎这些码农这类人怎么想、灵魂多有趣,难得有交流的兴趣。 标签化的特征导致了圈子的局限,交往的都是同类的同行业的人,限制了拓展的空间。

没有积累

除开极个别刚好赶上时代的红利,直接实现财富自由的那些大厂元老程序员;再除开极个别天赋异禀,智力超群的神级程序员。其余程序员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积累。

这个积累是综合的积累,就是说虽然你的收入、熟练度可能更高了,但作为coder你的基本盘其实是不变的。

没有技能积累,程序员中年危机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发展更替,老程序员更不上,直接就被新程序员替代。

没有人脉积累,基本上程序员的圈子都很窄,即便认识的人也都是其他程序员,缺乏多个领域的人脉;而且程序员的技能对大多数其他人也没用,这也导致别人跟你也没啥可聊的。

没有阅历积累,一个3年的程序员和5年程序员和10年的程序员,基本上仅仅是技能熟练度的区别,甚至都没啥本质的区别;对于社会发展、经济规律的认知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

没有信息积累,其实和人脉那条很像,基本上你没有多个圈子的朋友为你提供信息,就在自己的圈子里玩自己的。

把程序员和一些其他普通职业相比,比如一个房产中介,他工作久了会对当地房产价格等比较敏感、也能积累一些客户,做的更好的甚至形成复利效应,客户的朋友也成为他的客户。

比如一个老师,工作久了一方面对教材、考点了如指掌,同时对如何与学生打交道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不排除和部分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形成友好关系,有助于拓展信息、人脉。

这些职业可能初期收入之类的不如程序员,但越到后面其价值越大;而程序员几乎是大前期职业。

社会分工与可替代性

本质上人才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价值并不是你真正的价值,而是随供求关系决定的。 所以即使你再牛,只要有另外一个牛人出现,你的价值立马减半。 随着高校、培训机构大量产出新海量新的程序员,意味着可观的薪资很难长久的保持。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周围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开始变得迷茫和彷徨。 当初雄纠纠气昂昂跨进社会的时候,对前方可能会遇到的绞肉机般的残酷与艰辛多少还是有点准备不足。

一个同学对我说,她平时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她的上司又懒又笨,却拿着比她高得多的工资然后压榨和剥削她, 而她做的工作也是准备和整理各种文档材料,机械又无聊,没有希望,未来看不到光亮,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每次走过房产中介门口的时候瞥一眼高不可攀的房价然后发出一声叹息。

之后我自己也折腾了很久,在得到各种沉痛的教训后痛定思痛,我觉得人不能盲目地虚度青春。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实现财务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在大部分人却只能一辈子屈身在小小的格子间没日没夜昏天暗地地工作却仍然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人类的本性以及这个商业社会一定有我还没领悟的基本规律,成功的人一定是在冥冥之中有意无意地踩对了那些个点,才最终成就了他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讨论劳动分工的时候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

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上的活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里,引证了斯密的这种见解。 他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无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业之母。思索和想象会产生错误,但是手足活动的习惯既不靠思索,也不靠想象。因此,在最少用脑筋的地方,工场手工业也就最繁荣,所以,可以把工场看成一部机器,而人是机器的各个部分。”

马克思又引述亚·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 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斯密在描述了局部工人的愚钝以后继续说:“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 它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使他除了从事他所会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 因此,他在自己的专门职业中的技能是靠牺牲他的智力的、社会的和军事的德性而取得的。 但是,在每一个工业的文明的社会中,这是劳动贫民即广大人民群众必然陷入的境地。”

上面的这几段话,为我打开了探索人类与商业社会本质规律的大门。

资本主义与工业发展之滥觞,便是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使劳动者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老板们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需要随便抓个人过来,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这个规律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仍然适用。

但站在劳动者角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业务流程的高度细化,大部分劳动者只能被禁锢在流水线前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敲着那颗钉子,可替代性很强,因此价值很低。 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重复机械劳动的禁锢,劳动者还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他很难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还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因为跟人事的同事比较熟,所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过普通HR们的工作状态。 我当时所在的事务所有几千人,整个HR部门任务比较重,因此分工也很细,单就员工信息一项,就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审核、信息维护等几个岗位。 我一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就是专门负责信息维护的,因为员工每天各种信息变动量太大,导致她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在员工信息的海洋中挣扎,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态。 即没时间谈朋友,也没时间学习新的技能给自己充电。当然,工资也涨不上去。业余学习就更别说了,回家就躺床上一动不动了。

因此,要实现财务自由,首先就要突破商业社会劳动分工套下的这一天然枷锁,这也是实现财务自由所要突破的第一层枷锁。 突破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避开机械劳动的岗位,去找学习空间大的工作。 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每一分钟都会慢慢凝结成你的个人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审计人员的工资普遍高于前台、行政、秘书、人事(我知道很多求安稳的女生都喜欢这些工作)以及基础的财务人员(报销,应收应付等)。

程序员能力的局限

在软件的世界里,一切都能够被操控,所以,很多码农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能够把握一切事情。 一些巨富的经历,一些励志鸡汤的宣传,一些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也容易让程序员误以为自己真的具有改变世界这样巨大的能量。
我们就直说吧:

  • 比尔盖茨会编程,但他成为首富可不是因为他就是一个程序员;
  • 乔布斯也很懂技术,但是他创造苹果帝国可不是只因为他懂技术;
  • 埃隆马斯克说编程让自己思维敏捷,但是他要去火星退休可不是因为自己编程。

这世界的运行规律,有很多都和码农精通的技能没什么关系的。

在社会分工里面,编程是一个特别专业化的技能。

资本主义与工业发展之滥觞,便是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使劳动者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 老板们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需要随便抓个人过来,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这个规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仍然适用。

基本上所有的专业向的职业都有中年危机,除了吃皇粮的。但是吃皇粮的以前也出现过下岗。根本原因是技能/能力适应面太窄,导致出了这个区域,找不到符合你价值的工作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办公室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父母。 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分工造成的误会而已。

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同理,父母当年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和现在抢红包很起劲的差不多; 父母当年非要给遥控器套个塑料袋跟现在手机非得戴个套也差不多; 现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磕瓜子的也没什么区别……

广受吐槽的996,面临的问题应该不是效率问题,而是管理问题,问题在于 996 所面对的弊端是管理者所希望看到的, 无法充电和深入学习行业知识,也就导致你不可能有充分的时候准备跳槽和创业, 大部分人都兢兢业业上班担心被裁员被取代被优化,而不是考虑更有前景的事情。 管理者希望自己的员工服从,不要搞幺蛾子,反正国内加班不给钱,成本低。

35 岁其实是个坎(或者更早之前),到这个岁数,大多数人对技术的热情也被磨灭的七七八八了(当然有些人可能本来就不多)。 相比于年轻人来说,优势不再明显,但劣势却会越来越大。 是,你是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但是招人的公司不需要啊,做 CRUD 而已,3-5 年的也够用了,招你这个 10 年工作经验的性价比太低了。 85 分和 80 分不会有很大区别,但是年轻那个,相比于你这个 10 年的开发,要价更低,也更有活力(更能加班)。

大多数人在技术这条路上走不下去才是正常的。你如果原地踏步,就会后浪盖掉。 你继续往前走,前面的路能容纳的人会越来越少,所有人都想往前挤,总会有人会被挤下去,而且是大多数人

行业红利在消失

网曝阿里淘宝兼天猫总裁蒋凡要求,公司内部 P8 级别尽快实现全员 35 周岁(85 年后),这意味着如果 35 岁了还没达到 P8 级别,那就有可能被优化。阿里P8是什么级别?从网传消息看,P8是高级专家的专业级别,相当于 M3 级别的资深经理,工作年限大概 6~12 年,年收入能达到 150 万级别,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属高收入。

这则消息被阿里官方出来辟谣了,虽然蒋凡可能没有说过原话,但应该在某些场合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被一些媒体添油加醋进行了解读。 但是,也依然足以引起IT从业者警醒,尤其是90后更加需要去思考老板们为啥这么说。

严峻的现实

大部分在一线打拼的码农,燃烧了青春,却无法在自己奋斗过的城市留下。 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然过去一千多年了,杜甫的这个愿望还是难以实现。 以北京为例,均价6万的房子,有多少人买的起? 一般家庭,即使掏空六个钱包付了首付,家庭的经济情况也极为脆弱;每月的还贷就把小两口压的喘不过气来,不敢生病、不敢消费。 父母的养老,孩子的教育也是大问题。

君不见华为"34岁退休的",中兴"40来岁跳楼的"; 在国内写代码就是青春饭,35岁以上再去应聘基层的编码的工作,HR招你也为难。 家里有矿的土豪、已升级成功的大佬不在此列。

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中国的互联网更喜欢商业模式的更新,技术的壁垒并不高。 招个应届毕业生,培训个把月也能上手出活了,薪资还比30+的员工低一半。从老板的角度看,肯定更愿意招更听话、更便宜、更能加班的小年轻。 有人说,可以转管理岗、当技术专家,但是终究只有少数人能走上管理岗、成为技术专家; 那些技术一般、只想安心写写代码、年纪渐长的程序员的位置在哪里呢?

耗尽的红利

互联网比其他行业薪资更高一些,不意味着这波人就更聪明、更努力,而是互联网行业恰好在浪潮之巅。 长者说:不光要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雷军说:做事情要顺势而为;这些话是有它的道理的。 雷军还说:风口上的猪能飞起来;但没说的是:风停了,猪是会摔死的。 潮起潮落,不要把行业的、公司的、平台的加成误以为是自己牛逼得不行了。

互联网已经发展了20多年,移动互联网也发展的10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在国内基本上这个行业的红利就快耗尽了。 不能把升职加薪和行业的发展当作常态,其实纵观历史,这不是主旋律,同行业的前辈们实现阶级跨越,有自己的努力,但更多是时代的赠予

消失的岗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以前一些挺不错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被取代或者彻底消失了。 比如银行柜员,最近几年随着智能ATM的普及,办卡、存款、取款都可以在机器上完成了。 几大银行的员工数都开始下降,这部分基层员工也是被优化掉了。 再比如高速收费站,马上人工都要被ETC取代了,收费员本来是旱涝保收,现在突然就要被分流了。

IT就业岗位的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二是行业趋向垄断。

如研发、运维等需求一旦被云计算覆盖,职位数量相应就会减少了。DBA、运维、后端研发这样的IT岗位会被云计算一点点被蚕食。 云计算一个业务可以同时服务千万家企业,某个功能越成熟,直接买云服务的企业越多,不需要招人来干,岗位就越少了。

互联网自身就是赢者通吃,也使得程序员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更为明显。 在互联网行业中,一款成功的产品就可以实现整个领域垄断,比如公共出行滴滴,生活服务美团。 这种垄断的特性,使得好的就业机会快速向大厂聚拢。

在2016年以前,这种现象还被掩盖在大量的初创公司林立的表象之下, 但是现在经济增速下滑,发展减缓,大量小厂会熬不过这个冬天,快速裁员、倒闭。

市场会继续向大厂集中,然而业务规模的做大并不会带来用人需求成比例的提升; 因为同样功能只需要一拨人、只用开发一遍,行业总的就业岗位就会将会在经济衰退中快速减少。

即使未来经济形势好转,已经消失的就业岗位,也不会再次出现。赢家只需部署更多的服务器,来服务更多用户就行了。 这与传统行业中的就业周期全然不同,失去工作的程序员无法期待像产业工人一样,在经济低迷过后可以凭借同样的技术找到工作。

灵魂拷问

  • 你公司关键的项目你涉及了么
  • 你公司核心客户的资料对你开放了么
  • 你公司的项目流程你清晰了么
  • 你公司各核心岗位的作用你理解了么
  • 你公司产品的市场逻辑你明白了么
  • 你公司难熬的项目你经历了么
  • 你公司有支持你的亲友团了么
  • 你公司高层的领导都听说过你的名字了么
  • 你有一个行业内互相认可的技术的小圈子了么
  • 你有一个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了么

如何应对

当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关键?这个现状我们来说应对方法:

  1. 如果你还想在这个职业走下去,观察那些没有受这个规则影响的人是怎么处理的,无非就是建造个人的技术壁垒和影响力能够从吃体力饭到吃脑力饭这个方向。
  2. 如果第一个途径希望不大,就是要趁年轻享受一下。那么我看到一句话那就把当前的红利吃透,趁年轻多拼一下,把职业抛物线达到尽可能高的层次,这样当走下坡路的时候也能多走一段时间。
  3. 最后享受了这波红利以后,就算回归到其他行业也要心态放平。提前准备一条路如果走不到黑那就换条路。

大部分人注定在中年会离开这个行业,技能的不可取代抵挡不住行业的快速迭代。 持续学习会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即使离开了这个行业也一样。

每次技术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每次都是一个大的机会,做为普通人经历过的区块链,小程序,自媒体完全不需要大成本投入的机遇和人工智能,云,短视频决定行业走向的创业风口,谁准备好了谁上,作为个人不需要为别人考虑太多,低调务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适应于大多数人的方法根本不可能让人轻松的度过中年

毕竟我们不是高福利社会,就像技术网红一样现实中没有几个总监级别的天天在知乎刷存在感获取安慰。 打工是没有出路的;但是打工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能为寻找出路积累资本;在遇到中年危机之前,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

现在已经有很多三四十岁的码农了,好消息是有一小撮人,像我同学那样,依然在写代码。 坏消息是很多公司对于中年的码农比较苛刻,由于他们的综合人力成本比较高,很容易被优化掉。这就是现状。

下面对于那些年轻的码农,我给几个建议吧。

(1)要有积累。 不管是文字、视频、项目、代码等等,一定要有积累,要在本职工作以外,有一个东西你可以慢慢的累积下来。 最开始的几年,可能都没有什么收益,但你最好还是要坚持下去。我觉得,积累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比学习能力更重要。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学习能力是在下降的,而且行业和技术迭代比较快,一直有新东西出现,你必须不断地保持学习,这很困难。

(2)要让自己不可或缺。 公司制定了很多很完善的流程和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被替代,一旦有人离职,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他的人,这样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 个人的策略其实就是跟公司相反,让公司不容易找到替代你的人。 如果公司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者较大的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替换你,那么你就是不可或缺的。

(3)要保持开放的头脑,要善于接受。 每个人的见识是有局限的,世界是多元的,每一次交流都是认知的碰撞。 很多人就是不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固执。我并不是说,让你无脑地赞同别人,而是你愿意去尝试或者验证别人的观点。 这样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蛮干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大部分码农的现状是不乐观的,如果你不多去思考的话,情况可能会更加的不乐观。

建造个人的技术壁垒(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就越有价值。 现在大学教育就是培养打工仔的,每个人都学得很专。

因此,拍脑袋想一下,如果你是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材,那你是不是更有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投行里面做IPO项目承做写申报材料的那帮人赚得比审计多(先不考虑金融行业特性的影响,这个后面会再分析)——因为做投行得兼具证券、会计、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决定了投行人员的稀缺性。

因此,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即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材。 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上做出深度的同时,同时兼顾知识的广度,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上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工作的时候,规避主要内容都是dirty work的工作,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每时每刻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按照10000小时定律努力下去,就有可能成为某行业的顶尖人才。

闷头搬砖可能是个陷阱和枷锁。 某码农偶然看到一则鸡汤,说李嘉诚华人首富,仍然一天工作12个小时,受到鼓舞,每天打了鸡血似的狠编12个小时程序,若干年后终于从一个码农变成几个码农的头子,工资也涨了几千块。 这样能实现财务自由么?放弃吧。没有一个煤矿工人靠挖煤挖得又多又快而当上煤老板的

不管你做的是技术,还是中后台的管理,还是所谓的各种dirty work,你能创造的价值都是有明显的天花板的。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只能单纯是靠出卖脑力和体力,那么就算是能力再强,天赋再高,24个小时不睡觉,一个人最多也就顶俩,顶仨,这是人的生理极限所决定的,那么你也就创造了两三个人的价值,拿两三个人的工资。 以绝大多数人的天赋与努力程度来说,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一个月拿两三万就到顶了。

会计事务所中就囤积了大量的第五级的高级审计员,考出CPA也升不上经理,过着常年加班的生活,累死累活,好点的勉强能够到30万一年,差点的只能拿20万不到,这已经是百尺杆头,再进一步就要猝死了。加上现在审计行业竞争激烈,未来的趋势能保证不下滑就已经不错了。

在国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差不多,中国慢慢的也会有这种趋势,因此我对于水泥工、石匠、木匠月薪过万一点也不惊奇,这就是市场供需和工作难度决定的。 现在会用微软OFFICE的很多,但会且愿意累砖的却很少。

建造个人的影响力(作品)

V2有个帖子:做程序员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作品和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应当成为在职业生涯前期着意的方向。 这个作品不是你的公司的项目,也不是你朋友请你帮忙的项目,更不是你接的私活。而是由你主导,也由你主刀的项目——你自己的作品。 无论大小,无论用户多少,也无论 star,维护下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改变生活,改变角色,最理所应当的理由。

帖子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此表示了赞同,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贴出了自己正在运营的个人项目,这些项目或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还正在开发迭代慢慢起步, 这些都令我感到欣喜,做出自己的产品不仅对自身的综合能力有着莫大的提升,还很有可能为你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而在我看来个人作品不仅仅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拿时间换收入的魔咒。

阮一峰老师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主持人问,现在很多人开网约车,这样能赚多少钱,能够赚到大钱吗?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答案就是不能。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主要由营业时间的长短决定。 基本上,一天开12个小时,就是比开6个小时,收入高出一倍。 每天只有24个小时,因此收入存在上限,不可能偏离平均水平很远。 出租车是"时间换收入"的典型行业,投入的时间越多,收入越高,在家休息就没收入。

很多行业都属于"时间换收入",所有此类行业都赚不到大钱。 因为你能用来交换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进入中年以后,你就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交换。 开出租车赚零花钱,或者作为短期过渡,这是没问题的,但作为终身职业是很糟糕的。

我们的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靠自己的天赋或努力在能力水平上超越其他人,从而获取更高的报酬, 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看看单位时间的价值确也很容易达到瓶颈,终究还是要一直工作不能停下靠出卖时间来获取收入。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一次投入能够持续获得收益的途径,而打造自己的产品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条通道。 你可能不是程序员,写不出来牛逼的产品,那么好好写写文章,维护下个人的博客或者公众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阮老师的文章里还有这么一段话:

能够获得暴利的职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可扩展性,一次劳动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人。

软件、电影、游戏行业都具有可扩展性,作品的生产成本是固定的,但可以被消费无数次,所以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富豪。 另一方面,理发师、厨师、出租车司机一次劳动,只能服务少数几个人,就不具有可扩展性,很难获得暴利,生存得很辛苦。

写作是最具可扩展性的活动之一。你写了一篇文章,每被看到一次,就是扩展了一次。 我仔细的审视了以下自己的能力,想要写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恐怕是很难完成了,所以讨巧选择了写作, 把这个公众号当作自己的产品,认认真真输出内容,踏踏实实做好运营,埋下一颗种子,短时间内可能没有结果,但坚持做了说不定就能带来意外的收获~

此外,网上也有很多作品与变现的例子

人物 作品内容 变现
王刚 做菜技巧 做菜工具、调料,开店
极地 vlog技巧 相机外设 FCP教程
廖雪峰 Python教程 在线课程
july 面试算法 在线培训
陈皓 技术博客 极客时间课程
码立全开 iOS app,资源汇总 在线iOS课程
秋叶 PPT制作 在线PPT课程

创业与否

创业的本质是资源变现,你先得有资源啊,资源包括不限于技术,人脉,资产,流量等等,你如果什么都没有,先打工积累。

  • 先找一个公司/行业打工
  • 观察这个公司/行业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赚到100万,做到这点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 辞职自己干,能复制这些关键因素能否赚到100万

互联网创业:基本是九死一生的成功率,没有资本的普通人还是不要轻易创业。

其他出路

在北京工作这些年,周围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同行,有继续坚持的安顿下来的、有创业的、有出国的、有转行去干别的了。大概就是以下这么些选择:

  • 继续坚持:在家里支持下买房,安顿下来。
  • 出国:学好外语,肉身翻墙。
  • 考公务员:不求大富大贵,想要一个稳定的生活,能在老家省会城市考上公务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转行开店:有开水果店、蛋糕店的,有开民宿的;也算是一个营生。
  • 继承家业:有的几个家里有厂的,回去帮忙经营,但近几年经济形势日渐严峻,生意也不好做。
  • ……

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