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代码和媒体

Page content

财富与杠杆

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充分利用杠杆效应。

商业杠杆来自资本、劳动力和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代码和媒体)。

资本和劳动力是需要获得许可才能使用的杠杆。 人人都在追逐资本,但得有人愿意出资。 人人都想领导他人,但得有人愿意追随。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 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如果不会写代码,那就出书、写博客、做视频、录播客。

内容是资产的一种

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写过一本回忆录《人生舞台》。他在里面提到,成名后,他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完稿时的1990年是收入最高的一年。

很不幸,1992年他就去世了,享年72岁。据他的妻子说,那一年的收入比1990年还要高。也就是说,去世时,他达到了一生最高的年收入。我当时心想,这种收入模式真是太好了。老了以后,收入反而更多了,根本不用为养老发愁。

大多数人的收入模式恰恰相反:工作时达到收入的高峰,退休停止工作以后,收入就逐渐减少,人到老年,手头越来越紧。 所以,大多数人为了养老,年轻时必须足够储蓄。要是年轻就背负了很多房贷和卡债,老了以后,往往会陷入困境。

为什么阿西莫夫老了还有大量收入,其他大多数人就没有呢? 原因是普通人的收入,来自出卖自己的时间,老了不工作,自然就没收入了。 但是,阿西莫夫的收入来自于他的书,这些著作一再重版,为他带来了一年比一年多的版税收入。 再加上,他勤奋写作,每年都有新书问世,自然就收入高了。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如果退休以后,还想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必须拥有资产。在阿西莫夫的例子里,就是他拥有版权,版权就是一种产生收入的资产。其他类型的资产包括房产、专利、股权等等。总之,年轻时就必须明确,你的工作目标不完全是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必须积累资产。

内容生产者贬值

互联网是高增长行业,可是为什么,内容渠道却在大幅贬值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内容的生产方式已经变了。 以前,内容是媒体生产的,比如报纸、电视台、通讯社每天发布内容; 而现在,内容是用户生产的,或者准确说,是用户发现的。 你只要有手机,就能随时发布消息、照片和视频,别人看到以后进行转发,热点榜就这样源源不断产生了。

用户获取内容的主要渠道,已经从内容类网站转向了社交平台。 用户看到什么内容,不再是网站主编决定的,而是由热搜榜和推荐算法决定的。 所以,内容渠道才会大幅贬值,因为它已经不重要了。

内容渠道的贬值,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内容生产者也在贬值。

内容消费向一些网红作者集中,其它的内容生产者基本赚不到钱,所以内容生产行业(作家、歌手、影视公司等等)我都不看好。

最终,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者,如果只依靠单纯的内容消费,恐怕都无法生存下去,必须有其他赚钱门路。

被动收入

有没有办法不焦虑?有没有办法活的轻松一点?

我目前的思考结论是,有。想要活的轻松不焦虑,最核心的点就在于要赚被动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

  • 什么是主动收入?把时间出卖给公司,你打一个月的工就能赚一个月的钱,这就是主动收入。
  • 什么是被动收入?哪怕有一天你看破红尘出家了、隐居了,仍然能赚到的收入,就是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主要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资本增值产生的收入
  • 房产增值
  • 作为一个公司小股东的分红
  • 媒体(出书的版税、网站的广告、付费的课程)收入等等。

房产增值和资本增值,可能对于有钱人来说,是最大头的被动收入了吧。 房产自然不用说,现在北京手握几套房的人早就不愁生活了。 资本数额庞大的人,把钱都放到股市上,就简单无脑粗暴的买标普500指数,也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红利赚到不少钱了。

但是这两项对于贫穷的无产阶级基本是奢望。 买一套房怎么也得掏出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了,买股票基金的话,没个几百万刀的资本还是没法只靠被动收入过的很舒服。

所以对于无产阶级,可能最佳的产生被动收入的方式,就是跟人合伙创业了。 一旦几个项目中的一个起来了,那就可以凭借在其中所占的股份生活的比较轻松惬意了。 当然,这个被动收入只是一个概念上的说法,如果是创业项目,肯定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事的,这里说它是被动收入意思只是若某一天你真的看破红尘了,这部分收入还是在的而已。

现在硅谷很多人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大家都觉得那种拿到绿卡了还在大公司拿死工资的人是不思进取。

不论我们现在是否有资源去赚被动收入,这都应当是一个目标,一旦成功则可以有很大几率摆脱掉萦绕心中的焦虑感。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有相同困惑的人一点启发吧。

P.S. 其实这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还是大学教授,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进可拿着自己的研究出去开公司创业,退可啥都不想只教书。 只可惜门槛实在太高,我这学渣是无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