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

Page content

真正有用的

大多数家庭,不留给孩子负资产就是好的了,很多人都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很多的负面。

普通人没有生产工具就别想着留存什么财富了,别说这地方不保护私权,即使保护,留下那点也跑不赢通胀,想靠着那点就混吃等死就绝不可能的。

所以剩下的无非也就是教育,教育这个话题我仔细想过总结很多,目前看起来其实真正有用的也就这些:

  • 1、能够正常交流的英语能力
  • 2、能够提升做事效率的数据处理能力
  • 3、逻辑分析能力
  • 4、普世价值的认同
  • 5、基本的财富能力

以上这些能留给孩子,基本上生存的下限也就能满足了。

子孙自有子孙福,更多的也不是普通人能考虑的了,再换句话说,你想给后代一代代都留下财富,但是又有几个知道自己太爷爷叫什么名字?

以上这些有余力的话,如果能再稍微多看看历史,学门能安身立命的专业技术,也就足够了。

榜样

家长最大的价值不是陪伴,而是榜样。

明白吧?你天天努力工作,天天为了家庭奋斗,孩子从小就会明白,他长大了要好好工作,他也要好好学习。 不是你天天陪着他,他看着你天天无所事事,他会好好学习吗?“管孩子”的核心是给孩子榜样。 你是专家学者,你每天写书做实验,那么你的孩子也就知道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了; 你是公司管理者、官员,那他的孩子从小也就希望能够成为领导者,天天想着怎么样才能领导别人了。

你什么都不是,让孩子学什么?你告诉他,孩子,你看我天天都陪着你,给你最好的人格,让你好好学习? 孩子会告诉你,爸爸,你每天不也没有好好学习,不也是每天陪我玩吗? 你自身没有能力,配这孩子干什么就?干瞪眼?

试错成本

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难翻身? **首先是成熟晚。**你没听错,是成熟晚。

他们中的大多数要到30多岁才能明白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人性。 之前俗话总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那哪里是早当家啊,只不过在极端环境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而已。 一个几代人穷且老实的家庭,在30岁之前几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试错资本。 有钱家的孩子,可以试错,不断试不断成长,实践出真知。

一般家庭的孩子可试错一两次,但大部分错一次就跌入谷底,然后起起伏伏,直到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了,尝尽疾苦才能明白一些规则或积累一点资本,却被社会磨尽了锐气,像可怜的闰土,背负着自己的家庭,跌入轮回的循环。

穷人家庭难翻身,也与时间成本有关。 认知层次的领悟和传承,资本的积累与继承,都是需要时间的。

穷人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自己花时间去积累、学习、领悟。 然而,大好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消失了,以及没有时间顾及下一代。 别人的成功与顺利,往往都是上一代人拒绝安稳、拼搏奋斗、不断试错传承来的。

人类社会的残酷事实就是拼爹

从古至今,由内到外,人类社会的残酷事实就是拼爹。

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中国也好、外国也好,无不是拼爹的社会。 什么公平、平等,都是骗人的。

唐以前中国官员的升迁是推举制的,也就是说你爹是大官,就推荐你当官,你爹是农民,你连衙门的门都摸不着,只能世世代代当农民。 科举制以后,照样是拼爹的时代,千万不要被那些影视剧给迷惑了。 在清之前的所有朝代,能请得起私塾学习的,能天天只舞文弄墨的,只有那些有钱人,而没钱人生下来只能去跟着爹妈去干活,哪有时间、哪有银子去学习?

国外不是吗?你错了,国外的拼爹更严重。你看看美国那些常青藤大学的学生们,有几个是穷人的孩子?就一条,参加社会活动就拒绝了绝大多数平民的孩子。

琴棋书画需要金钱培养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积累的。

古代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知道这八个字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去陪伴。你想让你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知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吗?一年10万都不一定够。

不去挣钱,你指望在学校就能培养出郎朗? 培养成世界冠军?笑话。

你指望你自己去教?去陪伴?你的钢琴过几级了?你有素描、国画、油画的功底吗?

你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吗?你会下围棋、象棋?你会教吗?哪一个不是钱教出来的?

  • 你就看到郎朗是钢琴王子,你知道郎朗的家庭为了教出这么一个钢琴天才付出了多大努力吗?
  • 你看到刘翔是世界冠军,你知道他为了训练,需要花费多大代价吗?

先不论你孩子有没有天赋了,你有足够的资本去培养孩子的天赋吗?

家庭的层次决定下限

你家庭的层次决定了你孩子的下限,而孩子自己的努力是他自己的上限。 明白这个道理吧?

  • 父母是博士,那么孩子最少也是211毕业;
  • 父母是官员,那么孩子最少也是体制内;
  • 父母企业老板,那么孩子最少也能“白手起家”。

除了基因突变,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什么意思,家庭是什么阶层,孩子就生活在什么阶层,这是孩子将来的下限。

反过来看,毫不客气的说,对于农民来说,孩子能考上211已经是祖坟冒烟了,这已经是农民朋友孩子们的上限了。 对于普通城市的居民来说,能进体制内,能考上公务员,能让他们炫耀一辈子,为什么,这也是普通居民的上限了。 对于做小买卖的人来说,孩子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为什么,稳定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他们孩子的上限了。

扬长避短

承认天赋跟资源的存在是你成长的第一步。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勤能补拙 不可否认的是,勤确实能补一部分拙,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等你补完回来,可能整个行业已经不存在了。

很多人会告诉你,成功属于努力的人。 但实际上,成功首先是属于顺应时代潮流的人,其次才会去考虑你努力还是不努力

所以,承认别人的天赋跟原始资源,不是说你要认怂,而是你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给人更加明确的印象,这样你才能选对赛道,快速积累口碑。 让别人知道你在某方面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这就是所谓的价值。

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呆呆地看着你,或者大谈自己的具体知识。 而如果你无法找到自己优势、并形成一技之长,就会在一生中走很多的弯路,浪费很多的时间。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

得时无怠 - 去争去抢

得时无怠。得到机会不要懈怠。短短的几十年,命运给你的机会不会很多,失去的不是机会,而是你的人生。 当你抓住一次机会,你的人生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当没有抓住机遇的时候,命运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

真正有追求的人,不怕竞争的人多,因为不用你打败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自己放弃。 事实上,在成为高手的路上,不是竞争的人太多,而是同行的人太少,甚至有时候,你需要找个人和自己相互扶持着坚持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任何领域都是乌泱泱一大片人,但是,能坚持的人真的不多。所以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学会谦让,总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可是,当一个大好的机会排在面前时,你依然没有学会争取,不能说你谦让,只能说你不够成熟。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适时抓住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毕竟人这一生,能遇到难能可贵的机会只有寥寥数次,而抓住一个机会,可能就彻底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当机会摆在眼前时,去争去抢,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牺牲自身利益,博得别人廉价的好感才是最愚蠢的。

四个问题

每天只问四个问题:

  • 第一,学校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 第二,今天你有什么好表现?
  • 第三,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第四,你有什么事需要爸妈的帮助吗?

这四个问题很简单,但背后的用意很深。

丰满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小朋友起冲突

小朋友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怎么办?如果自己理亏还好,让他去道歉就行,但如果对方理亏呢?

对方理亏就直接严肃告诉他:“小朋友,停,你这样做不对”,完全不用担心亲疏。这是德国朋友教我的,我做了好几次,迄今没遇到对方家长有意见或胡搅蛮缠的。

许多复杂问题,恰恰是因为大家不愿采用简单规则。

活出自己的精彩

物质的东西适可而止,普通人能给的其实也比较有限,个人觉得能保证基本生存无忧就最好了。

人生就像一款游戏,一开始就给他一个100级的账号,未必就比让他从1级练起更好玩。 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吧,活出自己的精彩比所谓的成功更为重要,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真正最值得留下的,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属于你和孩子的,那些独一无二的回忆罢了。

作为一名母亲,我想给孩子留下和我一起生活的温暖记忆,陪伴她一生。 让她觉得一直被深爱,值得被爱,不缺爱。 内心温暖强大且满足,能好好爱自己,并有爱别人的能力。爱得起,放得下。

批判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华人父母们教育子女critical thinking,不要随便接受书本或者权威的简单灌输。

而我怀疑犹太人这点做得特别好,因为我认识的许多犹太人对所有摆到面前的理论规章甚至法律第一个反映就是怀疑,虽然有时有点“令人讨厌”,但是我很欣赏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英语教育

对普通家庭而言,放弃什么都不要放弃对子女的英语教育。 从不功利的角度看,英语好了有利于了解外部世界,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等信息,可以给你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享受,心智和眼界也更开阔,终身受益,从功利的角度看,英语是最能提供人力附加值的工具之一,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也能更强。

英语学习

一、沉默的学习者

  • 外语学习者必然会经历“静默期”而不能、也不应过早开口练习
  • 流利外语来自于海量听读可理解的材料,而非进行对话练习

二、口语的陷阱

  • 盲目开口不会带来进步,反而可能导致错误固化、进步停滞
  • 时间七成在输入、三成在输出,莫颠倒顺序而陷入“石化”陷阱

三、从零的方案

  • 寻找难度适中(i+1)、有趣、足量系列材料;故事书是最优选择
  • 不要迷信强制记忆语法和词汇,海量和理解才是输入的关键

四、热情的法门

  • 用极为有趣的材料进入“心流”而忘记外语存在是最理想状态
  • 有趣内容将让学习方法变得次要,主动寻找材料必要躬行

价值的指导

为人父母者,若一生平庸,那就最好在孩子成年以后闭嘴;因为你平庸的经历,无法给他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导~

平庸的定义本身就是相对的。 举个例子,有些学者理论造诣很高,为人正直,一辈子无法发达两袖清风,但这不妨碍他能教出很成功的学生。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基本都是平庸的,不管父母还是孩子。 至于指导不指导,其实无伤大雅,信息都这么发达了,该懂都懂了,但是所谓知易行难。

事实上平庸是常态,即使父母很成功,改闭嘴的还是要闭嘴,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这才是对的。 很多知识本来就要从头学起,能容易传下去的只有财富。

给孩子留点什么

这个问题古人已有深刻见解和思考,这里有个隐含前提,就是假设子女没有大的才能,如何保证他获得生存的条件,如果子女很强,其实是无需多虑的。

汉朝曹参和清代张英的做法就是给子女多留一些薄田,一是土地可以产粮食,二是薄田不会被豪强觊觎,足可以温饱。

至于像后代吃喝嫖赌,你留什么也没用。啥信托都没用,真败家也能借贷赌博输光未来多少年。

大体上教育子女是第一位,留一些薄田也只是对虽无才能,但却朴实的子女才有用。

给他留一个美欧福利超级好的国家的身份吧。这样即使混的再差,到时候国家躺着发的钱都能吃喝不愁~

儿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儿孙强过我,何必留钱财!

日本教育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日本社会有一点比较好,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期望并不是那么高,只要孩子喜欢,做什么工作都可以。 找对象也不一定非要大公司好单位,只要有稳定的收入,人品好,就可以。 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甚至有些年轻人愿意从东京去小城市工作。

能力教育

日本实施的是能力教育,培养每个孩子具备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友善相处的综合能力。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去考东京大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参加工作或者自己开店。 日本社会不会觉得你考上了东京大学就是人才,当厨师就不是人才。 所以“行行出状元”是日本教育的一个追求。 也正因如此,日本的孩子不会挤在“华山一条道”上。

动手能力

日本的教育当中,动手能力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日本有一个规矩,孩子不管学习多忙,也要帮助妈妈做家务,比如帮助妈妈叠衣服、倒垃圾、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等。 吃完饭,碗筷必须自己收拾好拿到厨房里去,不能放在饭桌上一走了之。

“3+2原则”

日本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原则,叫“3+2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他做对了5件事,你只能表扬他3件,另外2件,你要提出批评,指出其不足。 让孩子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还有自己的短缺,在渴望得到表扬和奖励的时候,也会面临批评与打击。

这个“3+2原则”,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不翘尾巴、不骄不躁、不自满的品德,培养一种从小能经受打击的坚强心理。

反馈 (feedback)

任何关于方法论的文章里几乎都能找到同一个主题:持续获取反馈。

不论它探讨的主题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软件工程,“反馈”无处不在。

可能人脑就是这么运作的(欢迎懂神经学的朋友评论),因而由人组成的集体也以类似的方式运作。

自我驱动的学习

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都来自于三个动机:

  • 兴趣使然;
  • 工作焦虑,希望寻求业余的成长环节焦虑
  • 谋求转行

无论是哪一种,业余时间的学习都比应对工作挑战的学习要难得多。 核心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节奏。

漫无目的的看书 or 练习收到的成效往往很一般。 另外自我驱动的学习还比较容易遇到一个问题:容易因为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而自满。

这里有两个建议: 1 以终为始,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的意思是你最好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作为目标来驱动你的学习,而以终为始的意思是,你最好在你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先想好你的具体目标。 然后再围绕自己的目标去有针对性的展开学习。

比如我当时学习 Haskell 的时候,就立了第一个小目标:写一个 schema 解释器。 所以我在之后一直围绕这个目标,重点学 State monad 和 IO, 以及 parser combinator,适当减少了一些 applicative 方向的应用的学习。 一定要明白,业余时间的学习是不可能很体系很全的,但至少可以通过几个明确的项目来让自己具备一战的能力。

2 找到大牛聚集的社区,看大牛们都在做什么样的项目

拿机器学习和函数式编程来说,知乎是个不错的地方,很多相关的专业人才都活跃在知乎,通过 fo 他们的问题和回答,可以很容易发现差距,并根据相关的情况制定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学编程技术

学编程技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 ①找到该领域口碑最好的那本书,尽量不要找视频
  • ②找到学这门技术最好的编辑器/IDE及其插件/扩展
  • ③关闭社交应用
  • ④给自己定一个1个月的计划及目标,开始做
  • ⑤构思一个一万行代码量左右的实践项目,开始做
  • ⑥总结,补缺,重构,增强。

学新东西

在具备基础之后,学习任何新东西,都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

对于关键理论的学习,要集中精力,速战速决。而旁枝末节和非本质性的知识内容,完全可以留给实践去零敲碎打。

原因是这样的,任何一个高级的知识内容,其中都只有一小部分是有思想创新、有重大影响的,而其它很多东西都是琐碎的、非本质的。

因此,集中学习时必须把握住真正重要那部分,把其它东西留给实践。 对于重点知识,只有集中学习其理论,才能确保体系性、连贯性、正确性; 而对于那些旁枝末节,只有边干边学能够让你了解它们的真实价值是大是小,才能让你留下更生动的印象。

如果你把精力用错了地方,比如用集中大块的时间来学习那些本来只需要查查手册就可以明白的小技巧,而对于真正重要的、思想性东西放在平时零敲碎打,那么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我对于市面上绝大部分开发类图书都不满——它们基本上都是面向知识体系本身的,而不是面向读者的。

总是把相关的所有知识细节都放在一堆,然后一堆一堆攒起来变成一本书。 反映在内容上,就是毫无重点地平铺直叙,不分轻重地陈述细节,往往在第三章以前就用无聊的细节谋杀了读者的热情。 为什么当年侯捷先生的《深入浅出MFC》和 Scott Meyers 的 Effective C++ 能够成为经典? 就在于这两本书抓住了各自领域中的主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下子打通读者的任督二脉。 可惜这样的书太少,就算是已故 Richard Stevens 和当今 Jeffrey Richter 的书,也只是在体系性和深入性上高人一头,并不是面向读者的书。

最近我闲逛各技术社区,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开发者的niubility value也跟中国社会的 income distribution 一样,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

所以我建议那些老鸟们,多做一点提纲挈领的总结工作,把真正紧要的东西总结出来,给社区一些贡献。